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教育厅等十二个部门《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豫教工委〔2023〕232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主导,坚持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坚持系统贯通融合,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建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1.加强课程建设。各二级学院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一手抓学科融入,一手抓专题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各直属党组织、二级学院要以强化使命担当为重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鼓励、支持开设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相关通识课程。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功能,加强学校团校建设,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
2.加强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涉民族宗教内容教材的审查管理,坚决杜绝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进教材。未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自行编写、使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
3.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各二级学院要积极组织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课程教案,遴选推介一线教师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鼓励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题材的文学、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发挥团属新媒体矩阵作用,推出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故事的文化产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创新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常态化宣传活动,推进普通话普及工作。发挥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阵地作用,持续推进语言文字达标校建设,积极引导开展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切实加强语言文字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2.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各二级学院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案例和历史事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景导入、互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讲深讲透讲话,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评选活动,组织开展“示范课”“巡回评课”等活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
(三)丰富教育实践形式
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课件评选等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持续举办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竞赛,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在各直属党组织、直属部门宣传普及。各直属党组织、直属部门要认真组织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等仪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团课、主题班会,融入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或纪念活动,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团委书记每学期深入团支部,开展不少于1次的主题团日活动,并聚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等内容讲授不少于1次的团课。
2.拓宽教育渠道。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青年大学习”等教育平台、河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青春(红领巾)寻访地等实践交流平台,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3.建好用好各类育人阵地。利用重要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及“5·18国际博览馆日”,举办特色展览、公益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展示活动,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场所的“大思政课”教育基地作用,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
4.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实践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区实践等育人活动。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支持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就业创业、扎根圆梦。
(四)打造过硬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配备培养。坚持全员育人,建强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辅导员深入参与的教师队伍。支持培养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以“青马工程”培训为抓手,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骨干。鼓励各直属直属党组织、直属部门邀请英雄模范、劳动模范、民族团结模范等先进典型担任兼职导师。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在“国培计划”及地方各级培训,增加教师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知识储备,增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实际能力。
3.提高教研指导水平。各二级学院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讲政治、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业教研队伍。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说课赛课等交流展示活动,借助“互联网+”优势,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名师”,推出一批“金课”。
(五)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1.改善校园文化环境。要在校园环境中突出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立体呈现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用好校园广播、条幅、展板、新媒体平台等媒介,充分发挥教室、图书馆、走廊等重点场所的润育功能。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明礼守法讲美德。
2.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